新业态呼唤监管新智慧
近两年, “互联网+” 风生水起,各行各业纷纷试水。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更是以其便捷、高效圈得客户无数。衣食住行,细细盘点,哪里都有“互联网+”的影子,从出行的工具,到大快朵颐的美味,怕是每个人都要大呼, “我已经离不开你”。无疑,新业态带来新生机,但新业态也有新问题。
近几日,先有北京食药监工作人员表示,美团、百度外卖、饿了么三大网络订餐平台对大量店铺未尽审查公示义务,导致卫生条件差,无证照餐厅入驻平台,将立案调查。这让习惯看图片订餐的宅男宅女,稍稍心安了些。后有“网约工”劳动争议第一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开庭。7名厨师起诉要求法院确认他们和上海乐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补发每人5万元的工资。但公司认为双方只是商业关系,案件并未当庭宣判。
新问题的出现,自有其原因,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新课题。网络服务的提供,从实体店走向虚拟化,常规的监管如果还停留在入店检查的方法上,势必无法满足新需求。污水横流,苍蝇乱飞,无证照餐厅入驻网络订餐平台之事,在315晚会上已经曝光,各平台当即也及时反应,但几个月之后,再次沉渣泛起,说明有关部门对新业态的监管还需不断深入。
私厨、租车、保洁等服务行业,现如今在网络上如火如荼,这些新兴的“网约工”与各平台在劳动务工上是何种关系,一旦发生纠纷,应该依据何种法律调处两者关系,这些都是相关监督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适应新业态特点,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需要新智慧。 首先, 通过大数据,掌握新业态特点,找准监督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是强化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如果通过数据分析显示,网络订餐平台只为逐利,放松对入驻平台餐厅的审核,就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其次,根据大数据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预判,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来规范新业态健康发展。比如,针对“网约工”这种更加灵活、更加松散的用工形式,纠纷出现的具体特点,及时出台指导性意见,将有利于及时化解和调处矛盾。
“互联网+”已经成为趋势和必然,新业态快速健康成长,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适应新业态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对监管部门能力和智慧的考验。